孩子學會說話以後(約兩歲),做「錯事」被責備,有時會回答得頭頭是道,似乎已經很懂事。其實他們只是以他們當時的智力,用他們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;最常見的就是說「不要」,父母可以平常心看待,運用方法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階段。
« 父母以身作則減少說不的次數
孩子常說「不要」,有時是一種模仿行為,如果不喜歡孩子把「不」掛在嘴邊,自己也要少說。
« 教導正向的行為
對孩子說「不」時,請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。孩子的學習,除了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,更要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。提供他們情境,教導他們可以接受的行為,遠比一直對他們說「不」重要,對幼兒的影響也會更正向。
« 孩子不是故意搗蛋
零到三歲的孩子,有許多被父母視為搗蛋的行為,如:破壞玩具,儘管一再提醒,仍然沒有改善。但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,那些行為都是孩子探索自己及環境的正常表現,不是故意要跟父母作對,應把這些行為當成是了解孩子的線索。
« 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
孩子在一歲前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,並在兩歲左右慢慢發展出自我的概念。他們喜歡做自己的主人,父母提供選擇,正好滿足這個需求,孩子自己決定的事情,也比較會心甘情願的去做。
« 避免開空頭支票
給孩子選擇時,絕不可以因孩子哭鬧而妥協(就算他哭上一小時)。做的約定必須是做得到的,孩子才會知道大人說話算話,親子之間才有信任和默契。
「可愛又可怕的兩歲」(terrible two),是很多家長共同的感觸;當孩子學會走路,活動空間變廣、變高,加上智能發展出的好奇心,讓他積極探索這個世界,只是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判別安全和是非,所以常惹得父母又驚又怕,又好氣又好笑。其實,這是孩子發現自我,試圖證明自己的存在的重要時期,可能伴隨兩種混合的心理反應:焦慮和驕傲,更需要家長的理解與陪伴,協助他們成長!
參考資料
轉載自:http://www.daisy-online.net/blog/?p=466
內文摘錄自:《教出這樣的好孩子─幼教博士陳姝伶的媽媽經》,天下文化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