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小時候胖,不是胖」的錯誤觀念,讓許多家長努力灌溉小樹苗,忽略肥胖卻是孩子健康的隱形殺手。50%肥胖的兒童、80%肥胖的青少年,長大後會成為肥胖成人,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正常人高上好幾倍。
全球化肥胖 鄉村小胖子數量日漸成長
肥胖人口眾多的美國,男童有35.1%為過重或肥胖,女童有36%為過重或肥胖,依據教育部調查國小學童身高體重資料,我國兒童過重或肥胖比率為25%,其中男童比率為28.6%,女童比率為21.0%,也就是說,平均每四位小朋友就有一位體重過重或肥胖,而且男童比女童嚴重。「全球化,除了是農業議題或經濟議題外,更可怕的是,許多不健康的全球化食品或餐飲企業在進行經濟版圖擴張的同時,也造成的肥胖問題。」
聰明因應致胖環境 讓孩子養成健康的行為
肥胖排除先天遺傳因素外,許多研究顯示,「致胖環境(obesogenic environment)」是讓大小胖子持續增加的元兇。「致胖環境」可分為環境因素與行為因素,父母們可以想想看,孩子們的學校或家裡附近,是否很容易就能買到炸雞排等熱量較高的食物?家裡的零食是否伸手就有?而行為因素例如,有電梯絕不走樓梯、運動的時間永遠比看電視的時間少等等。因此,如何讓孩子們遠離致胖環境成為目前首要任務。
健康100 台灣動起來
預防成人肥胖的關鍵在兒童肥胖防制。民國100年,國民健康局提出「健康100,台灣動起來」的訴求,號召全民來健康減重。國民健康局將積極營造有益健康的生活環境,提升民眾對熱量及營養之知能,提倡動態生活型態,以預防肥胖及慢性疾病,增進國人身心及社會健康。
摘錄自康健雜誌2010年12月p.246-247